科技日报:抑郁症可以通过仪器诊断吗?

据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统计,我国每3分钟至少有一个抑郁症患者自杀死亡,11人自杀未遂,而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对抑郁症的低识别率,非精神科专科的人员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仅仅是20%左右。请关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压力越来越大,精神健康的问题已经不可避免地出现,而抑郁症就是其中之一。
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病例记录抑郁症患者已超过3000万,但从未就医率却高达62.9%。抑郁症,对于现代都市人群可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很多人觉得自己存在抑郁倾向,但是又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抑郁症,患病识别率低,就诊率更低。
抑郁症阴影扩散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比较突出的就是情绪低落、没有兴趣、悲观,在这个情绪低落的基础上,出现一些兴趣的丧失,还会有部分人出现思维缓慢,记忆力下降,食欲下降等,甚至严重的病人还可能出现自杀行为。
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抑郁症发病率约为3%—5%,但目前全国地市级以上医院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到20%,能真正接受正规治疗的患者非常少。
一方面,民众缺乏有关抑郁症的知识,对自身是否患病不清楚,也缺少求医问药的意识,仅仅认为是“心情不好”,“没什么大不了”,对抑郁症的辨别程度低,也不重视。今年7月初,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与搜狐网联合完成的“你了解抑郁症吗?”网络调查报告显示:75.94%的人认为可以通过自身调节抑制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而不需要专业医生和药物的治疗。在选择抑郁症治疗手段时,45.4%的网友不去医院就诊抑郁症,36.81%选择去综合医院,仅有17.79%选择专科医院。由此可见,民众对抑郁症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事实上,抑郁症作为一种精神疾病,对患者的消极影响非常明显,在我国自杀的案例中,高达70%的人是因为抑郁症。
另一方面,社会对抑郁症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出现抑郁症状者误认为是闹情绪或是“神经病”,不能给予应有的理解和情感支持,对患者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另外仅有2%的抑郁症患者接受过治疗,社会偏见使患者不愿到精神科就诊,大量的病人得不到及时的诊治,病情恶化,甚至出现自杀的严重后果。
传统检测与预防力量不足
与很多内外科疾病不同的是,迄今为止,抑郁症病因与发病机制还不明确,也无明显的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异常, 概括的说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由于抑郁症目前病因并不确定,因此临床至今还没有一种或者一系列的检查或者化验可以进行诊断,一些症状评估的量表可有助于医生对抑郁症状严重程度有量化的参考,但由于主要依靠患者自主描述,很难进行客观把握。在心理疾病的预防、治疗、反馈等方面,没有很好的临床手段。
目前判断人是否患上抑郁症,通常采用心理量表与生理成像技术的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存在较强的主观性:首先,测试者在填写量表的时候,存在主观判断;其次对于量表是否完整准确地概括其症状表现存有疑问;再次医生通过量表和生理成像技术来判断,误判是有可能出现的。就生理成像技术来说,它可以从病理上对抑郁症作出判断,但是其缺陷在于无法对抑郁症进行预防,尤其是对于精神疾病未明显出现结构病变的前期,它无法判断,而这恰恰就是治疗的最佳时期。
有望对其精确检测及预防
我们知道,心脏病患者可以使用动态心电记录分析仪,这是一种随身携带的盒式记录器,它能采集被测人24小时全过程心跳波形,对心脏病的检测和判断更为全面而准确。那么是否有同类型的设备用来检测和预防抑郁症呢?
在日前召开的以“心理生理计算的前沿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上,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胡斌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基于普适生物传感技术的在线精神疾病诊疗。
据胡斌介绍,精神疾病在线诊疗系统是一种发端于欧洲,正蓬勃发展的新技术。它是通过传感器,如心电传感器、脑电传感器、运动传感器等搜集身体的基本情况,配合心理量表、语音分析、睡眠分析等数据,传输到计算机,计算机可自行分析数据,判断被测者的心理健康情况,也可将数据传往医院,由医生进行诊治。
“这是心理生理计算的一种应用,它要求同时测量被测者的生理指标与心理状态,难点就在于准确测量各项指标并与精神疾病之间的联系,即如何将其抽象为可计算模态,进行融合,建立有效的可计算的推理机制,这对于达到有效分析心理、认知现象是至关重要的,”胡斌介绍说,“为了更加全面、精确地通过生理数据、测量或表达情感状态,需要将多种的生理数据进行关联、融合、分析,以提高对心理状态描述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系统演示中,被测者戴好传感器,即可实时测量各项生理指标,结合心理量表测试,计算机利用其已经建立好的模型对庞大的数据进行集中分析和处理,能即时反馈检测结果,更为快捷,也更为科学。
伴随而来的是抑郁风险预测系统,它是辅助医生进行抑郁风险预测的在线服务系统,用户可以通过心理量表和脑电信号预测抑郁风险,同时医生也可在线对查看用户信息,提供必要的预防建议。胡斌认为,相对检测和治疗来说,预防更为重要,在出现抑郁症症状之前,就通过对身体信号的监测确定是否有抑郁症风险,从而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在这方面,该系统可能有更大的应用空间。
“针对这个诊疗系统,虽然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研发,但还远远不够,不论在基础理论研究还是技术平台的建设都亟须更大的投入和支持。希望经过更严谨的研究工作,可以让这个诊疗系统更快地应用于临床!”胡斌呼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