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第十六期学科交叉论坛——“情感计算和数字精神健康研讨会暨IEEE主编论坛”学术论坛召开
2025年3月23—24日,由兰州大学主办,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基础医学院、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承办的兰州大学第十六期学科交叉论坛“情感计算和数字精神健康研讨会暨IEEE主编论坛”学术论坛在城关校区召开。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陈文波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段小平、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胡斌、基础医学院宋焱峰教授、英国帝国理工学院Bjoern w.Schuller教授、德国奥教授格斯堡大学Elisabeth Andre教授、香港城市大学王钧教授、浙江大学唐华锦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伍冬睿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钱昆教授等校内外领导、专家学者出席了开幕式。论坛由胡斌教授主持。
本次论坛以“情感计算和数字精神健康”为主题,邀请多位情感计算领域专家,共同探讨情感计算、精神健康和人工智能交叉的国际前沿性问题。
Bjoern w.Schuller教授带来了题为《Artificial Warmth? On Affective Computing for Digital Mental Health》的主题报告。他深入展示了迁移学习、自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在语音、面部表情、微手势和脑电信号等情感信息中进行特征提取与建模的创新应用,以及大型语言模型与多模态分析方法在提升情感计算精度方面的进展;此外,他还展望了量子计算等突破性技术在情感计算领域的应用前景,并特别强调了情感计算中的伦理规范建设。
Elisabeth Andre教授带来了题为《Beyond Diagnostics: How Affective Computing Advances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s》的主题报告。她指出,情感计算通过增强情感理解和支持治疗过程来重塑心理健康护理,并分享了情感计算应用案例:基于NOVA工具和大型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心理治疗新范式;采用多模态AI策略显著提升婴儿动态行为分类准确率的研究方法;以及情感计算在弱势群体心理干预和辅助沟通技术等关键领域的实践。
王钧教授带来了题为《Advances in Collaborative Neurodynamic Optimization》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协同式神经动力学优化是将神经动力学优化与群体智能优化算法相结合的混合智能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多个初始状态多样化的神经动力学优化模型被并行用于分散局部搜索,并使用元启发式规则在局部收敛时重新定位神经元状态,以避开局部最小值并走向全局最优解;此外,他通过特征选择、分布式投资组合优化等典型应用场景,实证展示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为复杂优化问题的求解提供了新的思路。
伍冬睿教授带来了题为《Accurate, Secure and Privacy-Preserving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的主题报告。他针对脑机接口研究中遇到的精准性、安全性和隐私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讲解与讨论,分享了其团队在脑机接口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数据对齐相关技术的实际应用进行了详细讲解。
唐华锦教授带来了题为《Brain-inspired Computing Models and Methods: Simulating Biological Intelligence》的主题报告。他详细阐述了神经科学中的重要信息处理机制和计算架构,探索实现类脑的高效能与智能计算理论和方法,包括脉冲神经网络模型和学习算法,并展示了类脑算法的应用实践。
在互动问答环节,与会师生们围绕报告内容,与各位专家展开热烈讨论,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论坛期间,专家学者们实地参观了甘肃省可穿戴装备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团队现场演示了三导脑电抑郁评估系统、智能可穿戴眼动仪、VR自行车反馈训练等多项创新成果,专家学者们与实验室师生就技术细节和应用场景进行了深入交流。此外,兰州大学相关研究方向的师生通过学术海报的形式展示了个人与小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与专家学者们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次论坛系统展示了情感计算、精神健康与人工智能交叉研究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促进了跨学科方法论的创新,有力推动了跨学科协同发展。论坛不仅构建了专家学者深度对话的学术平台,更为青年研究人员搭建了获取学术指导的成长平台,助力青年人才培养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