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3—24日,由兰州大学主办,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基础医学院、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承办的兰州大学第十六期学科交叉论坛“情感计算和数字精神健康研讨会暨IEEE主编论坛”学术论坛在城关校区召开。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陈文波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段小平、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胡斌、基础医学院宋焱峰教授、英国帝国理工学院Bjoern w.Schuller教授、德国奥教授格斯堡大学Elisabeth Andre教授、香港城市大学王钧教授、浙江大学唐华锦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伍冬睿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钱昆教授等校内外领导、专家学者出席了开幕式。论坛由胡斌教授主持。
本次论坛以“情感计算和数字精神健康”为主题,邀请多位情感计算领域专家,共同探讨情感计算、精神健康和人工智能交叉的国际前沿性问题。
Bjoern w.Schuller教授带来了题为《Artificial Warmth? On Affective Computing for Digital Mental Health》的主题报告。他深入展示了迁移学习、自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在语音、面部表情、微手势和脑电信号等情感信息中进行特征提取与建模的创新应用,以及大型语言模型与多模态分析方法在提升情感计算精度方面的进展;此外,他还展望了量子计算等突破性技术在情感计算领域的应用前景,并特别强调了情感计算中的伦理规范建设。
Elisabeth Andre教授带来了题为《Beyond Diagnostics:... read more
近日,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UAIS实验室杨民强副教授以第一作者在IEEE旗舰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IEEE》正刊发表题为《Digital Phenotyping and Feature Extraction on Smartphone Data for Depression Detection(抑郁症检测中智能手机数据的数字表型分析与特征提取)》的研究论文,胡斌教授和胡希平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该文针对普适感知技术相关的多个关键问题展开了全面深入的剖析,旨在为MDD的检测工作提供更有力、更有效的辅助支持。文章系统性地分析了当前通过智能手机数据进行数字表型的研究,总结了MDD可能的检测方法,并从数字表型的视角创新性地阐释了五类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这五类特征分别为:反映个体活动范围和轨迹的位置特征,体现个体运动状态和活动量的运动特征,包含睡眠时长、质量等关键信息的睡眠特征,表征个体日常活动时间规律的节律特征,以及记录个体社交互动模式和手机使用习惯的社交与设备使用特征。此外,论文还针对现有研究的局限性,从多模态融合、长期纵向试验、行为模式、被动数据的隐私问题及神经机制等方面提出开放性问题、研究挑战及解决思路,为该方向进一步的研究探索与工程应用提供了方向指引,推动智能手机在精神障碍辅助诊疗中的应用。... read more
2025年2月21日,由兰州大学信息学院主办的“鲁棒人工智能前沿学术会议”在兰州大学飞云楼406室圆满落幕。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外顶尖学者,围绕大规模基础模型、鲁棒人工智能、青年教师成长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会议特邀嘉宾阵容强大,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创院院长、新加坡科学院院士蔡达成;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杰青、华为终端BG首席科学家田奇;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鹏城国家实验室双聘教授吕科;国际模式识别协会会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唐金辉;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机器智能与先进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郑伟诗;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三维视觉专委会秘书长郭裕兰;国家级海外青年人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文杰;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姑苏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海外青年人才吉炜;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中山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赵知临;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俊成;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朱凤彬。
会议由兰州大学信息学院胡斌教授主持,蔡达成教授做了题为《大语言基础模型的下一阶段研究》的主题报告。蔡教授回顾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演进历程,分析了ChatGPT、DeepSeek等模型的突破性影响,并展望了多模态与智能体驱动的AI发展方向。他指出,当前AI已迈入多模态与智能体协同的新阶段,以ChatGPT、DeepSeek为代表的LFM技术虽然推动了内容生成与推理能力的飞跃,但随之而来的信任危机、算法偏见及安全漏洞问题亟待解决。蔡教授特别强调:“构建鲁棒的人工智能框架需学界与产业界紧密协作,从数据治理、伦理规范到技术透明性全方位突破”。他提出,下一阶段研究需从“能力优先”转向“责任优先”,构建可解释、可追溯、可控制的基础模型框架。此外,蔡教授还分享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的NExT中心在多模态数据分析领域的最新成果,引发了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
党吉圣博士主持了圆桌论坛:《青年教师如何快速成长?》,围绕青年学者如何选择研究方向、甘肃科技青年工作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蔡达成教授建议青年学者要选择合适的领域深耕;吕科教授强调了勤奋、合作和真诚做事的重要性;唐金辉教授指出,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和团队对青年学者的成长至关重要;郑伟诗教授则鼓励大家做自己感兴趣且具有独特性的研究。论坛现场气氛活跃,专家学者们的真知灼见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指导。
通过此次会议,国内外学者深入交流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为中国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本次会议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技术落地和区域发展的催化剂。兰州大学凭借西部枢纽地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从产业走向民生,助力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read more
应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UAIS实验室邀请,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世界分子影像学会(WMIS)主席田梅教授于2024年7月26日在飞云楼406会议室做了题为《从人类基因组到人类表型组:基于分子影像的精准医学新机遇》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领导、青年教师、硕博士研究生以及兰大附属医院多个科室的主任、副主任等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主题不仅涉及人类对自我认识的哲学意义,又包含了多学科知识交融的开创性和前瞻性,参会人员收获颇丰。表型组(Phenome)是指一个生物体或个体所表现出的所有表型特征的总和,包括但不限于生物体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行为模式等。表型是基因型(遗传信息)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表型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生物体如何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展现其遗传潜力。表型组与基因组的关联研究有助于识别影响特定表型特征的基因,进而理解遗传病的分子机制。此外,通过分析个体的表型特征,可以更准确地诊断疾病,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表型组学与混合智能及脑机接口的交叉研究,在未来在个性化医疗和人机交互领域将取得重大突破。通过深入探索个体生物学特征与智能系统的互动,有望开发出更加智能、个性化的医疗解决方案和脑机接口技术。这将极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为残疾人士提供前所未有的交流和控制途径。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领域的融合将进一步深化,推动医疗科技和社会福祉向前发展。
田梅简介: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世界分子影像学会(WMIS)主席。主编2部、副主编2部全国统编教材、主编英文专著2部。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等。以通讯/第一作者发表SCI论著百余篇,授权专利16项,牵头制定4部PET分子影像诊断国际专家共识和1部中国专家共识。 read more
2024年3月27日,应胡斌教授邀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元宇宙研究院院长,潘志庚教授来甘肃省可穿戴装备重点实验室暨UAIS实验室进行交流访问。实验室全体师生对潘志庚教授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
交流访问期间,潘志庚教授参观了甘肃省可穿戴装备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师生展示了三导脑电抑郁评估系统、可穿戴眼动仪、VR自行车反馈训练等系统成果,并介绍了正在进行中的科研项目。
交流结束后,潘志庚教授为信息学院全体师生带来了题为《元宇宙与智能交互》的学术报告。
read more
2023年7月4日,应胡斌教授邀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甦菁在飞云楼406为UAIS实验室师生带来了题为《微表情分析》的学术报告,胡斌教授主持了报告会,实验室全体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王甦菁副研究员从微表情概况、微表情数据库和数据标注、微表情检测、微表情识别、微表情机理和应用研究、微表情识别训练系统六个方面对微表情领域的研究工作展开了详细介绍,参会人员收获颇丰。
王甦菁简介: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2 年 6 月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2 年 8 月至 2015 年 6 月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做博士后工作。2015 年 7 月加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特别是微表情识别。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五十余篇论文,包括TPAMI、TIP、TNN、ECCV... read more
甘肃省可穿戴装备重点实验室暨UAIS实验室2022年度年会于2023年4月21日在飞云楼406召开,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实验室全体师生参加了年会。会议由彭宏教授主持,实验室各组组长作了2022年工作报告,汇报了本年度小组工作的成果,并对未来一年的工作进行了规划。胡斌教授做了总结发言。胡斌教授感谢实验室全体师生2022年的辛勤努力,并希望在新的一年中实验室全体师生继续奋斗,再创辉煌。
最后,经过个人申报、答辩和投票环节,评选出了2022年度甘肃省可穿戴装备重点实验室暨UAIS实验室的优秀博士论文、优秀硕士论文、最佳应用团队和突出奉献团队。
read more
近日,UAIS实验室发布了用于精神障碍分析的多模态数据集,相关研究成果以“A multi-modal open dataset for mental-disorder analysis”为题于2022年4月在Nature子刊Scientific Data上在线发表。胡斌教授和兰州大学医学部李玉民教授为通讯作者,蔡涵书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
数据集发布背景
近年来,由于生活压力的增大和相关心理辅导的缺失,精神障碍患者特别是抑郁症患者的数量已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 2020年全球有2.64亿人患有抑郁症,且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30年,抑郁症将高居全球疾病负担第一位。我国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已明确指出:“要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
目前,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的诊断主要是基于专业人士的访谈并通过临床量表评估来完成,医生的主观诊断和后续治疗往往在效率和准确性方面受到限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用生理信号进行评估有利于客观、快速、高效地对抑郁症等精神障碍进行早期诊断,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
数据集介绍
Modma数据集是UAIS实验室发布的用于精神障碍分析的多模态数据集,该数据集为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数据集的被试包括临床抑郁症患者(由医院的精神科医生诊断和挑选)和正常人群对照组。数据集包括全导128电极的脑电实验数据、可穿戴的3导脑电实验数据以及语音实验数据三个部分。其中,包含在静息状态下和做Dot probe任务时记录的128导脑电信号(53名被试);在静息状态下记录的3导脑电信号(55名被试);在采访、阅读和观看图片时记录的音频信号(52名被试)。目前该数据集已有479人申请下载,其中通过审核的有338人。
图1:Dot probe任务的实验顺序
图2:实时显示3导脑电采集处理后的脑电信号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7-022-01211-x
数据集下载链接:http://modma.lzu.edu.cn/data/index/
Scientific Data简介
Scientific Data是Nature旗下刊物,致力于发表具有科学价值的数据集,以及能促进科学数据共享和再利用的研究。Scientific Data最新影响因子为6.444,近五年平均影响因子为9.051,JCR一区,Cite... read more
甘肃省可穿戴装备重点实验室暨UAIS实验室2021年度年会于2022年1月8日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召开,实验室全体师生参加了年会。会议由彭宏教授主持,实验室各组组长作了2021年工作报告,汇报了本年度小组工作的成果,并对未来一年的工作进行了规划。胡斌教授做了总结发言。胡斌教授指出:2021年是有价值、有收获的一年,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离不开实验室全体师生的辛勤努力;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实验室全体师生应当再接再厉,凝心聚力,再谱新章。
最后,经过个人申报、答辩和投票环节,评选出了2021年度甘肃省可穿戴装备重点实验室暨UAIS实验室的优秀博士论文、优秀硕士论文、最佳应用团队和突出奉献团队。胡斌教授为获奖的同学及团队颁发荣誉证书。
read more
2021年11月12日,根据ESI数据库显示,实验室课题组胡斌教授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期刊上的论文“Joint Computing And Caching In 5G-envisioned Internet Of Vehicles:... read more